《“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业节水强化科技支撑

作者:【未知】

2021-11-10 08:48:05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  浏览量:

字号

《“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业节水强化科技支撑


  当前,我国工业用水方面,部分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部分行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偏低,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简称《规划》),要求“以水定需、节水优先。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分类施策、落实责任。制度创新、科技引领。”工作原则,到 2025年基本补齐节约用水基础设施短板和监管能力弱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人水关系和谐,节水意识深入人心,节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我国基本水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规划》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依然严峻,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求在工业节水方面:一是坚持以水定产。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约束,合理规划工 业发展布局和规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严禁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建 扩建高耗水项目,压减水资源短缺和超载地区高耗水产业规模,推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列入淘汰类目录的建设项目,禁止新增取水许可。推动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和转移,严控钢铁、炼油、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严格实施等量置换或减 量置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高产出低耗水新型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绿色发展动能。沿黄各省区发布禁止和限制发展的高耗水生产工艺和产品目录。黄河流域相关能源、化工基地,严格区域产业准入,新上能源、化工项目用水效率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推进工业节水减污。强化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重点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绩效评价及水效对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装备,实施企业节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用水梯级、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实施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围绕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造纸、印染、食品等行业,创建一批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示范企业。到2025年,遴选火电、钢铁、 石化化工、有色、造纸、印染、食品等行业水效领跑者50家。


  三是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印染、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在工业园区集聚发展,鼓励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推行废水资源化利用。推广示范产城融合用水新模式,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与市政再生水生产运营单位合作,建立企业点对点串联用水系统。鼓励园区建设智慧水管理平台,优化供用水管理,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废水近零排放试点工程。到2025年,创建一批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示范园区。


  《规划》特别强调,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重大技术研发,将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性研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一是围绕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管网运行维护数字化、污水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等领域,开展节水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二是加强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深度融合。三是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加强节水领域高水平、高层次科技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加强高校节水相关人才培养,做好人才储备,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节水技术“引进来”、“走出去”。


  事实上,“十三五”时期,我国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28.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39.6%;我国节水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方案》《“十三五”水 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等政策文件;我国节水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发布实施国家和省级用水定额2013项,用水定额覆盖超过 85%的作物播种面积、80%的工业用水量和90%的服务业用水量,遴选发布219项工业节水工艺技术装备;我国节水设施能力得到强化。开展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和节水型企业建设,企业内部用水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2.5%;我国节水示范取得显著成效。完成2.29万个节水型企业建设,其中钢铁、石化化工、印染等行业41 家工业企业列入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孟凡君)

工业电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工业电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工业电器网有权转载。
关注工业电器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