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

中国展览业六大发展趋势

作者:ljy

2006-12-15 00:00:00 来源:网络  浏览量:

字号
 

2004年下半年, 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与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经过大半年的努力, 通过所有各省市商务部门组织了全国首次展览业普查, 获得了“2001-2003年中国展览业现状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派出“中国展览业现状调查组”赴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四川、陕西六个省市及苏州、郑州、哈尔滨开展调研,商务部有关司局及商务部研究院、国家工商总局、中国贸促会等单位也派员参加了这次调查。各省市根据调查组要求对本省市近几年展览业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统计。

现根据以上调查统计资料,对中国展览业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中国展览业现状

从调查数据看,中国展览业现状具有五大特点: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经济效益驱动。

(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

 中国展览业可谓“起步晚,发展快”,这可以从图1反映的近五年来展览项目数增长情况得到验证。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01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估计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项目数仅比美国少一些,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                                           

(二)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

近年来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大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前几年建设展馆多从发展会展经济着眼,现在许多城市已不完全为了发展会展经济,而是从城市举办各种会展活动的公益角度考虑,把展览场馆作为城市的必要基础设施,纷纷规划建设展览场馆,例如包括西藏拉萨也在积极争取建设一个会展中心。

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数量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仅比美国和英国少一些。展览场馆的总面积也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展览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得多。

 (三)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在我国,展览活动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促进贸易、投资、技术、文化交流等事业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与载体。加上我国经济体制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特征,因此,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量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这也是有别于全世界其他展览大国的一个显著特色。

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从法律意义上来看,在我国,主办机构是办展的主体和主要民事责任单位,但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部分另有承办单位。从承办单位来看,企业承办的比重正呈越来越大的趋势。我国的政府主导型展会项目数世界第一。许多大型活动特别是中央和省级以上政府机构或全国性商协会主办的展览,其主办方往往由数个不同机构共同组成,承办者往往是主办单位的下级政府机构。

目前我国对展览主办企业并没有特别规定任何入行“门槛”,近年来各地新注册的与展览相关的企业数以千计、万计,尽管其中大部分都有主办展览的资格,但是,目前真正能独立主办或与其他机构联名主办的民营企业还是凤毛麟角。

(四)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目前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展览业。但是,中国的展览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三者可进入世界展览中心城市百强;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五位。这也反映了我国展览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
(五)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经济效益驱动

相对于展览项目数的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不上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0.2%之间,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还不足0.08%。这说明我国展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大国。

从展览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来看,比之美国、德国等展览大国,我国展览业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以2003年为例,我国当年的参展企业多达44万家,其中境外参展比重约10%,参会观众达到6000万人次,境外观众约300万人次.这说明我国展会对观众的组织水平较高,观众观展的积极性也很高。尽管专业观众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展览的直接效果比展览发达国家要差一些,但展览已是我国企业推介产品、结识客户、达成订货交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此外参展企业数、观众总数居世界第二,展览会参加者范围广泛,加之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往往伴以中国大陆主流媒体的强势宣传,展会具有明显的启迪大众、增长知识的宣传教育作用,从而起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工业电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工业电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工业电器网有权转载。
关注工业电器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