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

美国核能发展计划深入解析

作者:【未知】

2014-05-04 10:20:18 来源:【工业电器网】  浏览量:

字号

当美国宣布启动核电站建设之时,美国业界即认定这是美国重振核能工业之际。也正是由此开始,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国内能源结构,将核能列为其清洁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力推进核能研发进程,加大对先进核能技术的投资力度,通过获取技术优势,重塑其一度拱手让出的全球核能领导地位。

然而,纵观美国核能近一两年的表现,与业界的预期多少不太相符。国内市场不温不火,国际市场也鲜有大手笔运作。是受制于当前全球低迷的经济发展态势,还是在各种利弊权衡中依旧难以放开核能决策?美国发展核能的态度与决心究竟如何?

带着各种从公开渠道获取的零散信息以及对美国核能发展方向的种种疑问,本刊对美国能源部驻中国办公室主任Robert (Bob) G.Ivy进行了采访。从其回答中,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美国有着重回世界核能舞台的勇气与决心,也有着重掌核能话语权的魄力与动力,但美国这一轮的核能复兴之路,同样有着自己设定的节奏和进程。

记者: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美国国内核电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外界一致认为,由于页岩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同时核电成本相对较高,美国国内对核电的需求并不强烈。那么,美国政府现在对待核能发展的态度到底如何?

Robert (Bob) G.Ivy:核能在避免碳污染和提供经济适用的能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为美国提供了近20%的发电量,约占美国无碳电力的60%.

能源部核能办公室(NE)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核能作为一项资源能够满足我们国家的能源供应、环保和能源安全的需要。我们寻求通过研究、开发和示范解决技术、成本、安全、保障和监管等问题。我们通过专注于发展先进的核技术,对政府提出的提供国内安全的能源来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国家安全的目标给予支持。

记者:目前,核能强国如法国、日本、俄罗斯等都在国际市场频繁出手,但美国却相对缺少大手笔商业运作。业界一致认为美国是在等AP1000真正商业运行成功才大力出击国际市场。对于当前的国际市场,美国政府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Robert (Bob) G.Ivy:虽然美国政府不再直接参与核能市场的商业运作,但我们一直在为核能创新发展的技术进行投资。例如,最近,美国能源部就为美国小堆公司提供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支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面对由国家资助的竞争对手,美国的供应商仍被认为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这无疑体现了美国供应商在技术、质量及机组安全性上的巨大优势。同时,相较于其它出口信贷机构,尽管受制于诸多限制,美国进出口银行在降低核电出口融资成本方面依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美国集政府之合力,积极利用其资产和能力使美核能出口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最好成绩。

这其中包括商务部、联邦行政部门、能源部及进出口银行的大力拥护与倡导,同时还有来自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强力协调,以及包括总统、副总统和内阁成员在内的适时的直接支持与宣传。

这种集政府之合力力推的做法,为美国核能供应商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以提供最具创新力、高效、安全、稳固并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与服务的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强调作用。通过这些举措,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美国世界级的核安全与核安保监管能力、大学以及国家实验室力量。

记者:美国能源部一直为国内的核能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包括为美国的大学、国家实验室和工业界的前沿核科学与工程提供资助。在核能研究领域,美国能源部的 Robert (Bob) G.Ivy:能源部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许可技术支持计划是一个为期6年投资4.52亿美元的项目,旨在促进加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部署,通过申请人与行业合作伙伴成本共担的合作方式,提供资金支持美国SMR项目设计验证和许可证申请,并解决SMR通用问题。但能源部不负责任何SMR的实际施工或操作。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现有的美国SMR概念完成设计、获得许可证或在建设中。如果未来十年SMR可以进行商业部署,SMR可能会在解决美国能源、经济和气候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燃耗与反应堆燃料产生的能量有关。过去几年里,燃料技术上已有诸多改进,从而帮助核电运营商实现了更高的燃耗水平,捕获的能量几乎是以前的两倍。能源部研究了当前用于存储商业核反应堆乏燃料的长期干式贮存系统,并确定了继续研究的领域,以及数据收集包括贮存桶内温度和桶内潜在的氧化等化学反应。关于EPRI领导的研究项目,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将对长期干式贮存系统组件进行实验室测试,使用不同的乏燃料,包壳技术和其他参数来支持安全可靠的扩展存储和干式贮存技术。

工业电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工业电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工业电器网有权转载。
关注工业电器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