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

揭秘人脸识别究竟如何进化

作者:【*】

2018-08-07 15:34:28 来源:劳动报  浏览量:

字号

不少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架设在路口的摄像头可以从茫茫人海中精准捕捉人脸,并识别出相对应的信息:你是谁、多大年龄、从哪来,还能一路跟踪“他”的行动轨迹。如此炫酷的场景,其实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眼下,人脸识别技术正在悄悄地遍地开花,渗透到公安、教育、金融等各领域。对此,劳动报记者采访业内领先企业,为读者揭秘人脸识别的进化之路。

人像识别已达十亿级水平

人类正在“调教”计算机接近人类智慧,但在听、说、读、写、看不同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不一。就人脸识别而言,目前计算机深度学习的能力已经超越人类智商。

什么是人脸识别?它是如何进化学习的?扎根上海的人工智能标杆企业依图网络科技给出了解释: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进行识别。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举个例子,以如今智能手机中的FaceID来说,当用户拿起锁定的终端时,手机前面板上的原深感摄像头会投射出30000个由不可见光构成的光点,为用户的脸建立一张带有深度信息的图,并将这张图转换成数学表达式,最后再把它拿去和已经记录下来的详细面部数据对比。

在依图,其对人像的识别已达到十亿级水平。而据其负责人介绍,机器是这样学习的:你将一组组照片发给计算机,一个人20年前和现在的照片为一组,戴墨镜和不戴墨镜为一组,减肥前后为一组,整容前后为一组……你告诉计算机,每一组是同一人。大量照片输入后,计算机会反复自我学习并从中总结规律,进行自我迭代,分辨能力日益精进。

所以不管你是换了个发型,蓄起大胡子还是化了妆,甚至是接受了整形手术,精进后的人脸识别技术仍能够在你“变脸”之后认出你。由此意义上,机器可以比你更认识你的亲人或朋友。

应用广泛能辅助刑侦办案

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较去年相比,2018年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提升了75.6%。

同时,全球人脸识别性能的高速增长,还体现在机器的人脸识别规模上。2017年全球人脸识别最高水平可识别规模在20亿人,比2016年可识别千万规模提高了两百倍,比2015年已经提高了数万倍。

目前,包括商汤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等在内的国内人脸识别头部企业,都已将技术实际运用于车辆识别、安防、金融、医疗、商业等领域中。

案例之一是,此前在依图科技的人像大平台上,当警方录入海量证件照片后进行比对发现,东北籍凶杀案犯罪嫌疑人张立伟,与在安徽龙兴寺担任主持的释广闻极有可能是同一人。据此,该潜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最终被警方抓获。

而在上海救助站,大量丧失语言功能的失智和走失人员,不用说一句话,仅通过一张照片就比对出了他们的身份信息。仅去年,救助站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就成功帮助十余位走失者重返家园。

监控与隐私成为“双刃剑”

诚然,人脸识别技术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驱动下,不仅获得革命性突破,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可不容忽视的是,在技术持续演进、应用拓宽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个人隐私遭受侵犯等信息安全问题。

劳动报记者发现,近期人脸识别更是成为学校“新宠”,被运用到校园管理,在门禁、陌生人识别、食堂支付,甚至开始在课堂上识别学生面部表情,找出不专心的学生。而且,一些地方也开始启用“刷脸”执法,人脸识别闯红灯者,核实违法人员身份等。

业内认识指出,人脸识别技术所采集到的隐私数据一旦得不到妥善保管,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在鼓励人脸识别技术创新突破的前提下,保障隐私数据安全不仅需要靠企业自身的自律,政府作为管理者更应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人脸识别的监管力度,对如何采集生物特征信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进一步规范和约束。

另外,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还提出,各个领域引入人脸识别,会使得公众对这一技术变得麻木。

他说,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面部识别,需求的规模效应会拉低成本。从经济上,一个更大、更廉价、更灵敏的识别数据库以及相应的硬件系统,就会被建立起来。比如,识别一次成本是1块,这时候应用会被限制;但如果成本降到0.01分,那么,这个系统就会无远弗届,无处不在。从而在现实中,人脸识别或许会面临被滥用。

刘远举认为,某种程度上看,譬如学校与人行横道启用人脸识别,这种潜在代价很大的应用,应当被重新考虑。


工业电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工业电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工业电器网有权转载。
关注工业电器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