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成:继续推进原油进口渠道多元化

作者:【*】

2019-02-18 13:39:14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浏览量:

字号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即将到来,各行各业热点频现。聚焦油气领域,增储上产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8年12月我国能源生产情况及2018年全年能源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原油产量同比出现下降,进口原油同比增长超过10%。另外,2018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也创下历史新高。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我国原油产量出现下降,又该如何看待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一现象?带着这些热点问题,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

记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我国原油产量增长1.85%至386万桶/日,但2018年全年国内原油产量下降1.3%至18911万吨,约合380万桶/日,为2007年最低。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我国原油产量出现下降?近年来油价的下行是否对我国原油产量有一定影响?

董秀成:产量下降其实说到底是油田能力的问题。目前东部油田大多已进入生产后期,成熟油田的开采难度加大影响了我国的原油产量。原油产量要想保持稳定就必须有新的产能跟上,进行替代更新。

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下行,且近几年一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导致原油生产企业利润有所下降,油田由此前的盈利大户转为亏损的状态,因此在上游勘探投资方面有所减少,选择成本较低的进口原油来补充供应也可理解。但需要意识到的是,油价下行并不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从市场导向方面来看,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资源潜质的问题,特别是探明的优质储量较少的问题。其实我国每年在探明储量方面一直都有所发现,但是发现的大多数都是品质较差的储量,由于地下油藏的状况不佳,导致原油开采的单位成本较高。

记者:我国原油产量下降的同时,原油进口量再创新高。2018年12月我国进口原油4378万吨,同比增长29.9%,进口量环比增加91万吨。全年进口原油4.6亿吨,同比增长10.1%。那么应如何看待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一情况?

董秀成:首先我认为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应该是一个中性的事情。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来说,如果国内原油生产成本高于原油进口成本,原油进口量肯定会增加,

原油产量也会出现下降,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反应。所以当国际市场的油价走低,我们选择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油,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角度出发,在国内勘探方面的投入是必要的,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些资源探明度,要尽可能找寻资源,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增储。

因此,从国家层面出发,一方面肯定是要加大国内的找油力度,如从东部到西部,从路上到海上等等。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原油进口的多元化,这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比如此前我国的原油进口基本上都来自中东,但现在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则包括俄罗斯、沙特等数十个国家,且呈现高度分散的趋势,这就有效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避免了因单一进口渠道发生变化而对我国的原油供应造成影响,未来也要尽可能继续加大原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记者:2018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也创下历史新高。2018年12月,我国进口天然气923万吨,同比增长17.0%,进口量环比增加8万吨。全年进口天然气9039万吨,同比增长31.9%。那么您认为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未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以及中国海油三大油企在日前召开的年初工作会上也纷纷提出,将稳增长保效益、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储上产等。2019年我国油气产量及储量又将会出现何种走势?

董秀成: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预计不会有太大变化,储量肯定也将持续增加;天然气的产量预计将会上升,同时储量有望迎来大规模的增加。我们知道,天然气在勘探开采的过程中有别于原油,原油一般是先勘探储量,随后再制定开发方案等等,但天然气基本上是一边探明一边开采。同时,2019年,我国的页岩气在产量及储量方面也有望迎来突破,这也将推动天然气的增储上产。

另外,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肯定会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也在加大天然气的开采力度,但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天然气在需求侧也出现了快速增长,选择从国外进口,也是为了保障国内天然气供应。

当然,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和原油有相似之处。首先肯定是立足国内,加大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力度。

而在进口渠道多元化方面,天然气还有别于原油,因为目前全球具备天然气出口能力的国家并不多,因此我们更要从自身出发,建立完备的天然气储备体系。

另外,我国也要加大储气库的建设,储气库比较发达的话也很难出现气荒的现象。我们知道,储气库入气价格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同时,储气库的建设、运维也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企业对于建设储气库的热情往往不高。

而推动储气库建设的核心其实是天然气的价格机制。天然气价格应随着供需情况的变化有所调整。而在这种动态价格的机制下,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市场的预判,积极完善储气设施,从而推动我国储气系统的建设。


工业电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工业电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工业电器网有权转载。
关注工业电器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