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爱立信CEO鲍毅康:数据流量每18个月翻番,5G将降低传输成本

作者:【*】

2018-07-03 13:24:26 来源:第一财经  浏览量:

字号

上任爱立信CEO职位一年半,鲍毅康在近日接受第一财经等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聚焦公司业务,裁员等举措压缩成本后,爱立信的发展已经重回正轨。

谈及业界最为关注的5G话题,在鲍毅康看来,5G最早的商业用例,就是电信运营商如何能以低成本高效的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在此之外,会有很多新的应用和想法不断产生,例如海量物联网,固定无线接入,或者是关键任务型应用,比如工业制造等等。

他表示,目前数据流量增长十分迅速,运营商应提前为5G做好准备,避免网络无法承载数据增长。

数据流量增长每18个月翻一番

据最新发布的《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显示,到2023年底,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8倍,即数据流量每18个月就会翻番,每月达约107艾字节,相当于全球每个移动用户观看10小时全高清视频产生的流量。

正因为数据流量增长如此迅速,鲍毅康指出,运营商现在就应该为5G做好准备。随着越来越多的无限制流量资费计划的推出,进一步带来了流量的消耗。他对第一财经等记者表示,“到2019年年底,有很多运营商的网络将无法承载数据的高速增长,因此运营商现在就应该开始为有能力承载5G流量做好网络侧的准备。”

在全球范围内,4G LTE仍处于生命周期的中期,其采用水平尚未达到高峰。一方面是各大运营商积极布局5G,希望借5G能改善目前传统业务增量不增收的困境;但另一方面,5G建设成本高于4G,商业模式仍在探索,在4G成本尚未回收的情况下,该如何取舍?

安永大中华区科技、媒体与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罗奕智曾告诉记者,运营商短期内通过5G投资实现效益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不应当停止4G投资。他称,“运营商和相关企业在3G、4G时代已投入了大量资金,尚未真正拿到很好的回报,因此在5G投入方面会比较谨慎,也希望慢慢把这个应用带起来。”

对此,鲍毅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应对流量暴增带来的成本爆炸,运营商除了为4G扩容之外,最终仍需要5G,因为5G频谱效率更高,还有新的频谱,并且在控制流量成本方面有更高的效率。“我们认为,5G的第一个投资用例就是它可以降低数据传输成本。运营商必须解决投资正当性的问题。”

5G终端方面,爱立信报告指出,第一代5G专用终端将于2018年下半年推出。首批支持5G技术的商用智能手机将于2019年年初推出,支持高频段的5G智能手机预计将于2019年中推出。

    除了增强型移动宽带,物联网也是5G重要的应用场景。上述报告指出,由于中国正在大规模部署蜂窝物联网,预计到2023年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将达35亿,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其中,东北亚地区将占到22亿。

不过,目前业界对5G的畅想是否过于夸大和乐观?

爱立信CTO艾瑞科(Erik Ekudden)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要真正把5G发展到很好的高度需要时间。5G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提供一个新的创新平台,“这个创新平台不但是消费者层面的手机或眼镜,更多是为行业提供的全新的商机。这不是宣传的噱头,这是真实存在的机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推进速度,不同产业的场景也不同,不同企业部署5G的规模也不同。但较早开始部署5G的国家和运营商,一定会从中获益更多。”

爱立信正回到正轨

鲍毅康是在2017年1月正式担任爱立信CEO,当时压在他身上的担子不轻:在通信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爱立信发展面临困境。

过去一年半里,爱立信做了什么?

他指出,去年爱立信进一步确定了公司的战略聚焦重点,更加关注与运营商的合作,为运营商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其次,持续扩大投资以确保技术领先,在研发方面,投资增加了10%;此外,通过成本节约计划,减少两万名员工,改善了运营效率。“应该说,我们的确走在向好的路上。一季度财报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好转。”

根据爱立信最新的财报显示,2018年一季度,爱立信营收为434亿瑞典克朗(约合48.38亿美元),同比下降9%;净亏损收窄至3亿瑞典克朗(约合3344万美元),与去年同期亏损113亿瑞典克朗(约合12.60亿美元)和2017年四季度亏损193亿瑞典克朗(约合21.51亿美元)相比,有明显收窄。受益于降低成本的举措,爱立信一季度毛利率为34.2%,高于去年同期的15.7%。

2017年,爱立信实施聚焦战略,将重点聚焦在网络、数字业务和管理服务三大业务领域。鲍毅康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上述三大业务,“过去,我们的电信管理服务有亏损,现在已经扭亏为盈。我们继续投资自动化和AI,提高管理效率和更好的服务。数字业务也是同过去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现在我们承诺要把亏损止住,但这无法一蹴而就,我们预期今年下半年会见到成果。”

对于电信设备商而言,中国市场无疑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鲍毅康称,中国对于爱立信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中国的研发团队超过五千人,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长,我们将坚定承诺,拿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提供帮助。”

工业电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工业电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工业电器网有权转载。
关注工业电器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