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手机还要走多远?自己DIY,私人订制

作者:【*】

2018-08-28 16:34:15 来源:机锋网  浏览量:

字号

前不久,联想moto发布了新一代旗舰产品moto Z3,其最大特色就是可以搭配5G模块,实现5G网络的连接。moto Z3应该是当前首款量产的可使用5G网络的手机,虽然在国内还没有5G网络的使用环境,但这也让moto获得了不俗的声量。而这些,显然要得益于moto手机的模块化设计。

可搭配多样化的moto mods模块,成为了moto Z系列最显著的特色——用于照片打印的摩印模块、用于360度全景摄影的摩景模块、游戏手柄摩玩模块、哈苏相机魔眼模块等等。模块化设计让手机的可玩性暴涨,可以满足手机用户更加专业化的功能需求。那么如此好的设计,为何现在市面上只有moto一家在做?

这事儿,得从手机DIY说起。

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手机DIY

相信电脑玩家会更早有这样的想法:显卡不够了换块更高端的显卡,CPU不够了再换块更好的CPU,主板不兼容了就换块更好的主板,这是电脑DIY的常见玩法,也确实为实用主义者带来了实惠。那么这样的DIY想法为什么不能用到手机上呢?

积木手机(Phonebloks)

事实上,这样的设计想法典型在iPhone 5S发布的同一天,就已经被荷兰设计师戴夫·哈肯斯(Dave Hakkens)公布于世。2013年9月10日,戴夫·哈肯斯将自己大学毕业设计作品积木手机(Phonebloks)发布到了YouTube上,展示的就是由多个可更换部件组成的智能手机设计。视频在网上被快速传播,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达到了数百万。

谷歌模块化手机拼合演示

之所以能够在网上快速传播,正是因为模块化设计拥有着独到的魅力,一句话总结来说,就是“哪里不行换哪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配置或者升级手机,比如我想要顶级的拍照,那么我就换一个最好的相机模组;或者我对拍照不感兴趣,那么就把摄像头模组拆下来,多加个电池还能增加续航。

其实在当时,moto的技术团队已经秘密地对类似的设计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这个项目也就是谷歌的Project Ara。此时的moto,已于2012年5月被谷歌收购。

谷歌Spiral 2

2014年夏天,谷歌在I/O大会上公布了Ara模组化手机的原型产品,不过尺寸太大,而且通过引导进入系统都是一个问题。 2015年,Project Ara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Spiral 2,更加接近可上市版本——机身所有模块可以固定在机身的主体骨架上,正面屏幕也可以置换,背面由8个模组构成,包括耳机、扬声器、蓝牙WiFi、3G天线、相机、USB、电池、处理器。

但遗憾的是,Project Ara历经几年的研发后,2016年9月被谷歌砍掉。而moto现如今使用的半模块化设计在其被联想收购后,得以在moto Z系列上沿用下来。

为何模块化手机难以为继?

实际上,除了谷歌和moto,即便是在谷歌之前,很多品牌都曾拥有过模块化设计构想,但无一例外,都没有什么显著的起色。与moto Z系列极为类似的LG模块化手机,下巴可以插拔,可更换Hi-Fi 音频模块和自拍手柄,不过仅仅做了一代LG G5,便被匆匆砍掉。原因很简单,虽然也是模块化设计,但是消费者不认账,LG订下的销售目标一半都没达到。

LG G5的可拆卸下巴

那么模块化设计为何难以为继?究其原因,或就在于虽然想法很好,但实际做起来,有很多不得不涉及到的问题要去解决——

机身结构强度和连接问题。

模块化思维将原本聚为一体的结构一分为多,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结构强度问题。如果模块与机身的连接强度较高,那么更换模块就会比较麻烦,如果连接强度低,那么手机掉地上显然会碎一地。谷歌模块化设计采用的方案是电永磁磁吸,通过充磁与退磁实现模块的安装拆卸,但想来没有一体化的结构来得稳固可靠。

模块化手机的吸附与连接

另外连接也是个比较显著的问题。电脑上,内存、显卡都需要通过插槽连接,模块手机上连接也需要能够实现高速通信的接口,这显然会带来比较高的成本。

软硬件适配问题

电脑DIY要适配的系统大多都是Windows,其硬件的适配通过对应驱动的升级以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在模块化手机上同理,如果要更换硬件,那么手机系统也要安装对应适配的软件,比如不同的摄像头模组需要对应的相机算法以及后期调校才能实现最佳的拍照效果,所以DIY的手机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插上就行用。

当然插上就能用也不是没有可能,即让每个模块自成一体,有单独的算法程序及运算能力,不过这显然会增大模组所需的空间,而且带来的成本提升不可小觑。

另外,随着硬件性能提升的需求不断加剧,硬件架构可能出现不断的调整,可能导致其它相应的模块也需要升级,所以有升级需求有可能需要更换一整套模块。这似乎与换新机没什么区别,而且由于模块化的设计,反而会带来更高的成本。

所以说到底,更多的还是结构空间和成本的问题。而这似乎与最初设计模块化手机的理念冲突:单纯的更换一个部件还需浪费更多的配套材料;更换构件成本并不低,基本上受众也只能是高端群体。

短时间内模块化设计将会怎么发展?

由于上述原因,可DIY的模块化手机除非出现重大的技术升级,否则基本上不会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但像moto Z系列这样的半模块化设计的手机还存在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原因就在于,moto的模块只是用来锦上添花,而不是让它在智能手机的核心硬件上起到关键性作用。

moto Z系列的模块设计

具体的说,moto Z系列手机本身的功能并不依赖模块,只有手机就可以实现正常的功能。而模块则是面向对单一功能有专业化需求的用户,模块的加持可以为这些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moto Z系列相比于普通手机拥有更加便捷的功能升级渠道,这个卖点显然具备着充足的吸引力。

但以目前状况来看,有也只有moto能把模块化做下去,原因有三:

moto Z系列模块连接十分方便

1、moto在模块化领域拥有长时间的研究经验,其技术相对成熟,背壳磁吸式吸附添加拆卸模块方便快捷。其它厂商发展,不仅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而且难免有“借鉴”的嫌疑,想达到moto目前的水准比较难。

2、经过几代的主打宣传,moto Z的模块化卖点已经深入人心。这已经成为moto的特色,想要改变比较难,而且会失去现有的模块化玩家市场。即便当前模块化手机市场反响并不强烈,moto投入的精力也更多的会放在模块进化而不是改变特色。

模块由于专业深度 价格都比价昂贵

3、模块化设计成本很高,只能定位中高端市场。这片市场目前来看潜力并不广阔,其它厂商想与moto分一杯羹的可能性不大。所以moto存在的市场环境相对安全。

其实我们从moto Z系列的发展也可以看到,moto更多的在着力于智能手机本身的发展,比如刚发布的moto Z3,其手机本身就拥有着号称“全球最薄旗舰”的6.75mm超薄机身、支持AI微动摄影、四麦克风自适应降噪等特色,模块化设计主打的理念在逐渐被弱化。

moto展出的新模块模型

另外,moto也并没有减缓moto mods模块的发展,目前官网在架的有摩印、摩景、摩玩等10款模块在售。年初的“2018未来专机”高空品鉴会上,moto也展出了可使用单反相机通用镜头的相机模块、用于自拍直播的可旋转摄像头模块、与乐高合作开发的自定义拼装模块、用于大屏显示的平板模块、用于轻度办公的键盘模块等等。全方位的布局已经让moto模块化设计成为实打实的特色而不是噱头。

所以,短期内我们看到的将是moto模块化发展越来越蓬勃,并且一家独大的局面。

写在最后

手机模块化到底会怎么发展,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比较难说。不过手机本身DIY的概念,放在如今来说,除非手机科技能够出现颠覆性的变化,要不没什么发展的可能。但其实模块化的理念,在智能手机领域已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比如,可以与智能手机搭配使用的解码运放,通过更加专业的手段,来满足用户对音质方面更高标准的要求。

一旦模块化的思想在未来得以普及,那么智能手机将会成为更多设备的中控平台,比如现在炒得正火的TNT,拓展坞和显示屏及其它外设都可以看做是智能手机的模块,通过模块的延伸,实现手机本身达不到的体验效果。而这恰恰也是未来智能手机更加智能化的表现之一。

工业电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工业电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工业电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工业电器网有权转载。
关注工业电器网微信公众号